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校友之家校友活动 → 正文
校友活动

【校友故事】逐梦极地 逐梦青春———物电院2005级校友陈相材

[日期:2020-08-1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赞扬新时代工作者“中国风采、中国力量”,这八个字既是新年贺词中对新时代奋斗者的礼赞,也是无数奔赴发射现场、极地冰原、人迹罕至处的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写照。投身祖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探索人类未知的疆界,青年人是重要参与者,在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里,一批“80后”“90后”投身其中,他们不辱使命,也写满了青春无悔的时代华章。威尼斯官网2005级校友陈相材就是其中一位。



  陈相材,男,1987年3月生,四川内江人,空间物理学博士。2009年7月本科毕业于澳门37000Cm威尼斯物理学专业,同年9月考入本校的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于2010年7月作为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前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进行学习研究,2017年博士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现就职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博士期间参与挪威首部SuperDARN高频雷达的搭建,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员。主要从事极光及极区电离层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完成空间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内师大 梦想在这里孕育


  2005年9月,怀揣着梦想的四川小伙陈相材坐了近4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美丽的青城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报到。“犹记2005年初次进入内蒙古师范大学,跟随校车来到盛乐校区,在澳门37000Cm威尼斯见到的第一位老师便是张伟老师。还记得当时,张老师询问我的基本情况,知道我来自四川后,第一个话题就聊到当时电视剧里演的那个‘哈儿师长’,让我一个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倍感亲切。”“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虽然只有五年的学习时光,但这段时光给予了我最难忘的大学生活经历,让我认识和了解了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塞外风情。在大学学习期间,在学校及学院的组织下参加了迎新晚会,学院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自己在活动中表演的单口相声、小品等增进了我与同学间的情谊,也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记得2006年的春天,同学们在盛乐校区北门到东门间的河坝上种植了很多的小树苗,现在应该早已郁郁葱葱。”他回忆道。


  

  陈相材在澳门37000Cm威尼斯本科学习期间,曾任班级生活委员、班长等职,曾获内蒙古师范大学二等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学风建设标兵”等荣誉称号。他回忆说:“在大学的知识学习中,从学院老师的教学中,我感受到了每一位老师对于我们的包容与关怀,对于我们的鼓励与激励,对于我们知识点上遇到的困惑进行引导式的解答,更从学院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中让我逐渐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2006年10月,澳门37000Cm威尼斯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空大气物理研究室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澳门37000Cm威尼斯招收的理论物理与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符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空大气物理研究室认同条件,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培养。2010年,读研二的他从光学专业跨度到了空间物理专业。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探究的是从太阳到地球上层大气所关联的空间物理现象及空间天气变化过程的研究。这一切,都要基于大学期间所学到的基本物理学知识。


逐梦北极 勤奋是把金钥匙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培养硕士研究期间,陈相材的科研内容主要是基于我国北极黄河站的全天相机观测到的弥散极光对其进行形态学分类。极光,作为一种绚丽多彩的光学现象,是由于太阳所喷射的高速粒子在受到地球磁场俘获后在高纬极区与高层大气原子、分子碰撞所产生的一种等离子体现象。极光的形态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直观的反映了太阳风随行星际磁场在地球磁层边界层的相互作用过程。近几年,该研究内容相关科研成果不断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进行发表,并两次作为期刊封面进行报道,其观测现象事实也获得国际同行关注和高度认可。基于自身的好奇,通过不断的数据观察,极光的介入让他逐渐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硕士毕业后,怀揣着对极光的向往,勤奋好学的他于2012年底来到了世界最北的朗伊尔城小镇,在斯瓦尔巴德大学中心开始了他的博士生学习。这里紧邻我国北极黄河站约100公里。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不仅结识了他的博士导师和研究同事,更是让他在异国体验和收获到了许多特殊的感情和经历。在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更需要用心灵去体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这里的野外,室外的体感温度冬天能达到零下40度;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极夜期间,即便北极熊通常在冬眠,但是在野外工作中,他和同事们仍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他回忆说:“在这期间,我要感谢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是他们让我在世界的尽头有了非凡的体验。更要感谢我学习期间的导师,将我逐渐从一个科研‘小白’带到学术科研的道路上”。


逐梦南极 热爱成就事业


  博士毕业后,陈相材于2017年回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参加工作。正值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同年他加入南极考察队,前往我国南极中山站进行为期一年的越冬观测。在这期间,他的主要工作是对现场的空间物理观测设备进行维护和常规数据采集。作为我国其中之一的长年考察站,南极中山站自1989年以来便不断完善空间物理观测系统,目前已涵盖极光、电离层、地磁和中层大气等多要素多手段探测设备,为空间天气和空间环境变化提供了多圈层观测条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澳大利亚期间曾踏上雪龙船慰问南极科考人员。总书记指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国开展南极科考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贡献。我们要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目前,我国极地考察已涵盖六站两船一基地(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南极泰山站,北极黄河站,中-冰联合北极观测站;雪龙船,雪龙2号船;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位于南极罗斯海区域的新建站正在建设中。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写到:“这一程,山遥水阔,前路迢迢。有道是,任重道远,事在人为。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精神抖擞再出发!”极地科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未来,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的展现。在极地冰盖,人类迈出的每一步,都会在文明史上留下一个足迹。坚持源于热爱,以奋斗书写无悔青春。当人们问起是什么支撑他在科研的道路上疾步前行时,陈相材幸福地表示:“每个人都会以他最擅长的方式回报社会,我热爱科研,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让自己的梦想永远不断地向前延伸”。“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更是需要潜心研究,不断的将观测数据转化为成果产出,为我国的极地事业进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升,我国的极地研究成果及南极话语权也会不断加强。”陈相材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于1989年,地处中国上海市,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极地考察的科学研究和保障业务中心。198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所正式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所主要开展极地雪冰-海洋与全球变化、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与空间天气、极地生态环境及其生命过程以及极地科学基础平台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负责“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及国内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负责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开展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有职工1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2人,机关管理人员35人,船员31人,业务保障人员14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观测研究站2个,科研业务部门6个,筹备科研业务部门1个,下属实验部门8个。


  上一篇:【校友故事】为梦想坚持不懈——物电院2006级校友刘雪云 http:/info/1064/5511.htm